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5-05-02 14:05:57
教师教育随笔

教师教育随笔

教师教育随笔1

陈鹤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

活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土壤中,而活教育正是核心素养孕育和发展的摇篮,它的理论、思想与内容体系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一切,并不影响核心素养的时代特征和未来社会的要求,恰恰相反,活教育将历史传统和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活教育的原点:激活核心素养发展的主体——儿童

活教育的原点是儿童,即活教育是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展开的。

其一,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儿童。”陈鹤琴88岁时写下一题词:“一切为儿童”。1935年,他曾写过《儿童年实施后的几点宏愿》,开篇就说:“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这是他的第一宏愿。他始终把儿童、儿童发展记在心里,写在行动中,而且不是面对少数儿童,而是面向所有儿童。儿童是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活教育的归宿点。儿童原点永远是活教育的核心,恰似核心素养是所有同心圆的圆心。

其二,活教育的目标是三个信念。陈鹤琴确立的活教育的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首先,儿童是人,不是物,他有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儿童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人的发展。其次,做中国人,家国情怀、民族认同、国家的责任全在里面了。再其次,做现代中国人,则是让儿童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走向未来。陈鹤琴将这三大目标作为教育信念。这一目标、信念与当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

其三,活教育明确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他说:“一个健康的人,他有理想,他乐观、积极、有毅力,他能担当起大事”,“惟其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担负起现代中国与世界给予我们的任务。”第二,“要有创造的能力”。他说:“儿童本来就有创造欲,并有创造能力。”第三,“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说:“要为国家服务,为全世界的人类服务,为真理服务。”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说:“中国人是有合作的态度的,抗战时期不是证明我们的团结力量很伟大吗?”但他又指出,中国人缺乏合作精神“确是一种严重缺陷”,亟待加强。第五,“要有世界的眼光”。他说:“所谓世界眼光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惟其认识世界,才能眼光远大”,“以宇宙为学校……才能做一个世界人”。以上五个条件,与当下核心素养的元素、要求相比照,都是相呼应的、相嵌入的、相融通的,是具有前瞻性的。

其四,活教育确立了儿童教育的十七条原则。概括起来,其中有:两个“凡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两个“鼓励”——“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两个“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最后一条:“儿童教儿童”,因为“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而且,“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这些原则用于今天不仅一点都不落后,而且仍有时代感、未来性。

通过对活教育原点——儿童有关论述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作出一些基本判断:在儿童这一原点上,活教育与核心素养是完全一致的、相契合的;活教育进一步启发我们要坚持一个信念,一切从儿童出发,将儿童发展作为核心素养的主题与宗旨;活教育应当成为核心素养孕育的摇篮,首要的是激活儿童这一主体;核心素养一定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应从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找到自己的根与魂。

活教育的基点:丰富核心素养的情境和资源——生活

活教育有个重要的基点,那就是生活。活教育要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劳作,在生活中学会合作、服务和创造。生活是活教育的源头活水,只有在生活中,教育才是活的,否则是死的。

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境,真正的学习是在情境中发生的,核心素养是对真实复杂情境的认知、辨别、顿悟,以及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现。

活教育把宇宙当作学校。陈鹤琴提出,教育的场所不限于学校,生活是学校,宇宙是学校。他讲述了“一个活的林间学校”诞生的过程,具体记录了林间学校一天的生活,从早上七点开始,到傍晚结束。先是讲冒险故事,九点半开始分班上课,有“披荆斩棘”课,他称为“开辟世界的工作”;有草地上的唱歌课,有“动物乘火车”的游戏,还有作文共同订正课……可以想见,林间学校正是今天的野外学校、蓝天下的学校。课程是情境课程、综合课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是跨界的,小朋友是互助互学的。陈鹤琴告诉我们,教室不应该是封闭的小匣子,它应打开,应开放,应流动。核心素养当然可以在书本世界里、在符号世界里培育,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情境中萌发、生长起来的。

活教育把大自然、大社会当作活课程、活教材。陈鹤琴说,“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要获得直接的知识,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探讨。”他还说:“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初看和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仔细研究,也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呢。”这些论述,表明了活教育的课程和教材的理念是,鼓励儿童积极研究,“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其理论支点是让儿童建构活知识。陈鹤琴还以生动的语言作了如下讲述:“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见的世界,不过是6寸高、8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儿童的世界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亟待他们去发现,有广阔的大社会亟待他们去探讨。否则,在渺小的书本世界里去求知识,去求学问,去学做人,岂不是等于梦想吗?”这些都在反复阐释同一个问题: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应是,努力把一个偌大的世界当作课程和教材,课程、教材的大视野带来教育教学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格局才会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活教育的原理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陈鹤琴提出“整个的教育”概念,因为生活是完整的,所以教育也要完整。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五指活动”中。“五指活动”是指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这五个领域的活动犹如人的五根手指,是一个整体,能分离,相对独立,但不可分割,更不能分裂,其目的是从儿童发展需求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完整的生活才能培养完整的人,进而促进儿童生命体的完整和活泼。这五大领域几乎覆盖了儿童的全部生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点及主要表现描述大体上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核心素养虽然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但一定是个整体,所有学科都要指向这一整体,决不能从核心素养中只找自己学科的要求,以求学科与核心素养的某几条要求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结果势必造成核心素养的分裂、割裂,造成“学科本位”。……此处隐藏16533个字……远远的!

现在,我只想清静的教书!

教师教育随笔14

今天是开學的第一天,學生的表现很另人满意,和上學期比有很大的进步,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上起课来也是非常的有劲头。为了上好这开學初的第一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激发學生的學习兴趣。

第一课描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一节课下来,學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中的词语,既能背下来,也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孩子们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的积极和踊跃,完全改变了以往课堂上没有人举手发言的现象。尤其我觉得學生的思维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學生分析的特别好,甚至都说出了通过把小燕子比喻成音符,能够更好的说明真的是在谱写出一首春天的赞歌,让我觉得很欣慰。

为了更好的丰富學生的词汇,我们又积累了一些描写春天和小动物的词语,在课堂上學生随机说的时候,发现學生的词汇实在是太贫乏了,几乎说不上几个来,可见,學生平时不注重词语的积累,后来,让學生自己回家去搜集的时候,學生搜集了比较多的词语,并在课堂上做了交流,大部分學生都记下几个和课文不同的词语了。

总之,作为开學的第一课,我觉得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學生的表现也是让我十分满意的。我忽然觉得學生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我也相信孩子们在这一年的學习中,会有更出色的表现。针对學生词汇量少的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的,有意识的培养學生养成良好的學习习惯,为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感觉在备课的时候真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學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學生學习的积极兴趣,如何才能让學生真正地进入到學习状态中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的用心去备课受到的效果也真的非常好。

教师教育随笔15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

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

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

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教师教育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